“高血脂”医学上常称为“高脂血症”,根据《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(2020年)》显示,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脂血症总体患病率已高达35.6%。
高脂血症本身并没有那么可怕,但由此而引发的动脉粥样硬化、心脑血管疾病等则会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。尤其是老年人、肥胖者及有高脂血症家族史者,更应打起十二分的警惕。然而传统治疗所需时间较长,加之很多患者依从性差,无法坚持长期规律治疗,从而导致病情反反复复。
而近些年,随着日本脂肪干细胞、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等再生疗法的不断发展,为高脂血症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,有望帮患者摆脱长期用药的痛苦,并更高效的防治并发症。
高脂血症俗称“高血脂”、“血脂异常”,通常指血清中的甘油三酯(TG)、胆固醇(CH)水平升高,此外,也包括低密度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异常。临床诊断本病时,通常以空腹静脉血清检测指标为标准,当下列指标有一项或以上异常时,则可进行诊断:
1、高胆固醇血症:总胆固醇(TC)>5.2mmo1/L;
2、高甘油三酯血症:甘油三酯(TG)>1.7mmo1/L;
3、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: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(LDL-C)>3.4mmo1/L;
4、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: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(HDL-C)<1.0mmo1/L。
高脂血症的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、疾病或药物作用、不健康的生活方式(饮食或运动不当)等诸多因素有关。
原发性高脂血症通常有明显的遗传倾向,很多患者具有单个或多个遗传基因缺陷。
继发性高脂血症可能与某些全身系统性疾病有关,比如甲状腺功能减退、多囊卵巢综合征、肾病综合征、糖原累积症、肥胖症、糖尿病等;还可能与某些药物作用有关,比如糖皮质激素、孕激素等。
高脂血症还与人们的饮食、运动息息相关。如果长期摄入过量糖类、动物脂肪、高胆固醇食物,加之运动不足的情况下,可能引起高脂血症。
此外,老年人群的代谢能力逐渐减弱,加之血管会随着年龄增长,而失去一定的弹性,随后动脉壁上开始形成脂肪沉积物,也可能会增加发病风险。
1、长期血脂异常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,增加心脑血管疾病(如心梗、脑梗)的发生风险。
2、高脂血症还可通过脂毒性,造成糖耐量受损,从而增加糖尿病的发生风险。
高脂血症目前以改变不良生活方式、治疗原发性疾病、药物治疗等方式为主。但这些传统治疗方法耗时较长,且需要患者长期、规律坚持。如果患者自律性较差,无法坚持长期锻炼或控制饮食、无法坚持规律用药等,都可能影响最终的治疗效果,甚至导致病情反复,增加治疗难度。
主要包括合理膳食、增加运动量、减肥、戒烟、限制饮酒等。
因某些全身性疾病引起者,需要遵医嘱积极治疗原发性疾病。
通过使用他汀类或贝特类等降血脂的药物,以调节血脂的水平。
研究显示,高脂血症可导致内皮损伤,从而引起炎症反应。比如动脉粥样硬化本身就是一种慢性血管炎症性疾病,其特征是内皮功能障碍、脂质沉积、动脉内炎症细胞积聚。沉积在内膜中的胆固醇、低密度脂蛋白可被修饰或氧化,从而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、巨噬细胞的激活。
而间充质干细胞在保持多能性的同时,具有很高的自我更新能力,可直接参与修复损伤,并通过抗炎、免疫调节等旁分泌作用,促进新生血管生成,为高脂血症、动脉粥样硬化等病的防治,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思路。
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很高的自我更新能力、多项分化潜能,可从中膜或外膜迁移到内膜,在内膜中可分化为不同的细胞类型,比如巨噬细胞、平滑肌细胞等,之后分泌诸多因子,调节炎症状态,恢复内皮功能。
因此,在降脂治疗的基础上,应用具有内皮修复措施的干细胞疗法,有助于改善高脂血症、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。
间充质干细胞还具有免疫调节能力,通过减少共刺激分子和促炎细胞因子(如TNF-α和IL-12)的表达,以及增加抗炎物质的产生,抑制树突细胞的分化与成熟,间接抑制T细胞增殖。
此外,间充质干细胞还可直接抑制t细胞增殖,通过诱导所有亚群的细胞周期停滞,使t细胞增殖减少。最终不仅抑制炎症反应,还可显著降低血脂水平。
研究显示,间充质干细胞可改善动脉壁中弹力/胶原比值,增加动脉组织中纤维粘连蛋白、血红素加氧酶的表达,并可抑制骨桥蛋白的表达。这些结构改变的同时,还可伴有动脉传导速度的变化,最终利于高脂血症的改善。
高脂血症可损伤内皮,造成炎症反应,而炎症和免疫调节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中,具有重要作用,故高脂血症长期得不到纠正,可能引发动脉粥样硬化,并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。
而干细胞因其具有多向分化和高度增殖能力,在高脂血症的防治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。
1. 添加医学顾问微信,扫描☟二维码
2. 备注【您想咨询的问题】
我们致力于干细胞科普知识的推广与普及,专注于干细胞最新资讯提供和干细胞治疗专家咨询服务。
免责声明:本站内容仅供参考,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