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类有近1/3的时间都是在睡眠中度过,良好的睡眠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有重要作用,也是保护大脑细胞、维持人体免疫系统正常运行的前提条件。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,生活节奏日益加快,工作和学习压力也不断增大,越来越多的人深受失眠症的困扰。
因此,寻找一种简单有效、副作用小的治疗失眠的方法,也成了现代社会的刚需之一,而干细胞因其独特优势,为失眠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。
失眠症是常见的睡眠问题,是在睡眠环境较为理想的情况之下,出现入睡困难、早醒、睡眠维持困难等一系列症状,且伴有日间功能或健康损害等症状。
根据第三版睡眠障碍国际分类标准,可以将失眠症分为慢性失眠症、短期失眠症等类型。其中,慢性失眠症是指失眠病程持续3个月以上,且每周至少3个晚上出现失眠症状;而短期失眠症是指病程少于3个月,且没有频率的要求。
失眠症通常病程较长,甚至可能持续10年以上,主要症状是睡眠障碍,也可伴有疲劳、头晕等其他表现。
①入睡困难
患者入睡时间较长,通常>30分钟。
②睡眠时间减少
患者整宿的总睡眠时间较短,通常<6小时。
③睡眠质量较差
主要表现为早醒、睡眠不连贯(整夜醒来次数一般>2次)、中途醒来后无法继续入睡等。
除了睡眠障碍的表现外,患者还可伴有疲劳、乏力、注意力不集中、记忆力减退、情绪波动、头痛、头晕、生理节奏紊乱等其他表现。
失眠会引发一系列病理过程,比如扰乱机体免疫系统内环境稳态、影响神经递质,甚至造成神经元损伤等,最终增加心血管疾病、代谢相关疾病等的发生风险。
研究显示,睡眠通过交感神经系统(SNS)、下丘脑-垂体-肾上腺系统(HPA),调节免疫内环境的稳态,增强机体的免疫防御机制。长期失眠则会造成以下不良影响:
①导致免疫细胞(如淋巴细胞、自然杀伤细胞细胞)的功能和数量下降,从而导致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紊乱。
②促进儿茶酚胺类激素及促炎细胞因子[如肿瘤坏死因子-α(TNF-α)、白细胞介素-6(IL-6)]的释放,从而导致人体免疫功能受损。
研究显示,失眠会影响体内多种神经递质(比如食欲素、乙酰胆碱、褪黑素等)的水平,还可使受体功能发生显著改变。
睡眠剥夺可产生大量自由基,引起机体衰老组织细胞的退行性变化,进一步损伤DNA,甚至发生DNA突变、交联等结构功能改变,从而导致神经元细胞的变性、退化、凋亡;还可通过降低抗氧化防御,诱导神经元改变。
研究显示,睡眠剥夺2天后,大鼠脑皮质绝大部分可发生神经元坏死,进而引发其他神经精神疾病。
比如松弛疗法、音乐疗法、催眠疗法等,旨在改变失眠患者的不良认知和行为因素。不过该方法疗效不明确,而且治疗耗时较长、费用较高、患者很难长期坚持。
常用如地西泮等安眠类药物,虽然具有起效快等优点,但长期使用会出现副作用、耐受性、依赖性等。
选择慢性失眠病人39例,其中,19例接受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,另外20例对照组患者口服阿普唑仑1个月,治疗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(PSQI)、健康状况调查简表(SF-36)评价疗效,并随访观察12个月,结果显示:
①干细胞移植组:经过一次干细胞治疗后,患者的睡眠障碍、睡眠质量、日间功能障碍均得到明显改善,且疗效持续1年以上。
②口服药物对照组:患者治疗后2周,睡眠质量评分明显好于治疗前,但治疗3个月后,睡眠质量评分开始下降,并逐渐接近治疗前水平。
①干细胞移植组:治疗后1个月,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好于治疗前,且效果持续存在。
②口服药物对照组:治疗后2周,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开始明显好于治疗前,但治疗后3个月,生活质量评分开始下降,并逐渐接近治疗前水平。
①干细胞移植组:所有患者在干细胞移植过程中和移植后,均未出现呕吐、头晕、头痛等不良反应,且未出现反弹性失眠症状。
②口服药物对照组:有11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嗜睡、头晕乏力、轻度头痛、日间困倦等不良反应。且近80%的患者在停药0.5~1个月后,出现反弹性失眠症状。
干细胞具有免疫调节特性,有助于降低因失眠引起的免疫细胞和炎性因子的异常增多,从而达到抗炎和调节免疫的目的。
干细胞可分泌大量的神经营养因子,从而完成对损伤细胞的修复与补充。
干细胞还可通过调节睡眠-觉醒相关的神经递质的表达,来影响睡眠,从而达到改善失眠症状、降低不良反应等目的。
失眠看似是小问题,但如果长期得不到改善,不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、降低生活质量,还会增加罹患多种疾病的风险,尤其是在压力与日俱增的当今社会更是不容忽视的健康杀手。
而干细胞具有不良反应少、简单方便、疗效持久等优点,还可直击失眠的“痛点”,效果喜人,在失眠的治疗中展现出广阔的前景。
1. 添加医学顾问微信,扫描☟二维码
2. 备注【您想咨询的问题】
我们致力于干细胞科普知识的推广与普及,专注于干细胞最新资讯提供和干细胞治疗专家咨询服务。
免责声明:本站内容仅供参考,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